兩彈元勛”是我國為了獎勵那些在核彈與導彈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而設立的稱號。“兩彈元勛”中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人,比如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兩彈元勛”之一,他的名字叫陳芳允。
陳芳允除了在兩彈領域作出突出貢獻之外,他還是“北斗系統”的創始人之一,“北斗系統”正是基于陳芳允的理論而搭建的。如果沒有“北斗系統”的出現,我國的航天事業就無法發展如此迅速,因而,成功搭建了“北斗系統”的陳芳允可以被視為我國航天領域的大功臣和泰斗級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陳芳允的故事。
陳芳允出生于1916年,他是浙江臺州人,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是個標準學霸。1934年,18歲的陳芳允考入清華大學,入讀物理系。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一年,陳芳允由清華大學轉入西南聯大,并順利畢業。
畢業后的陳芳允被安排到清華無線電研究所研究無線電,當時恰逢抗日戰爭關鍵時期,陳芳允的研究可以直接運用到軍事上,因此他夜以繼日地學習研究,只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幫助祖國打敗日本侵略者。
抗戰末期,陳芳允被派到英國學習英國的無線電知識,于1948年回國,之后陳芳允進入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陳芳允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電子學,他在此任上兢兢業業,為新中國的電子事業發展做了很多工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陳芳允陸續為我國的核彈與導彈事業做了很多工作,也因此在后來被授予“兩彈元勛”稱號。我國多年來一直在追求衛星對地面定位研究系統,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這不是稀罕的黑科技,可是在當時的中國,這個研究的難度卻是相當高的。
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這個計劃剛起了個開頭就被迫中止了,不過,1983年,陳芳允與另一位外籍科學家做了相關的計劃,陳芳允根據國情推出雙星快速定位系統,利用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來實現定位要求,這個方案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不太接受。
直到1985年,陳芳允堅定不移地在全國測量技術研討會上立下軍令狀,表示自己這個方案絕對能進行地面定位,領導們才同意了他的實驗方案。至于結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這個方案的成功后來便推動了“北斗系統”的出現。
2000年10月,隨著2顆北斗導航實驗衛星發射成功,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同時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獨立導航系統的國家,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陳芳允,我們才能成功搭建“北斗系統”。
除此之外,陳芳允的貢獻還有“863計劃”以及人造衛星項目等,他和同事們一直在認真研究衛星的運行軌道。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后,陳芳允就一直跟進其衛星的相關測量,他的測量為我們現在的衛星跟蹤做了極為扎實的鋪墊。
陳芳允在科研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1999年,83歲的陳芳允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0年,陳芳允因病去世,終年84歲。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紀念他,2010年,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一顆永久小行星被命名為“陳芳允星”。
(來源:中華網軍事)